保健品包装袋设计 http://new.vipyidian.com/design/p23/i6/ 2022年,注定是产业转折之年。 2月18日,12部门联合发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通知,其中提到: 加快5G建设进度。 启动实施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 还要推动REITs发展,盘活现有基础设施。 新基建,正在呼啸而来。 5G、数据中心、北斗,是高端产业的“明珠”,解决了新基建的方向问题。 REITs,加上专项债,解决了这些项目钱的问题。 有了方向,有了钱,剩下的,就是大干一场。 从开年的项目推进来看,为了摆脱对房地产的惯性依赖,各地都下了大功夫。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仅福建、湖南、上海、陕西等地就有数千亿元投资规模的重大项目密集开建,涉及新老基建、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1月份官方非制造业PMI中一组建筑业数据已有体现:尽管春节临近工人陆续返乡等影响建筑业施工进度,但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仍处于55.4%的较高位; 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3.3%,比上月提高3.3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4%,比上月上升4.5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企业对节后生产经营预期较为乐观。 注意,在各地上马的基建项目里,“老基建”,只是一小部分。 在这些措施背后,是“新基建”在加速替代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引擎。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新老基建,区别在哪里? 老基建,如机场、铁路、公路等,针对的是人流、物流,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贸易提供极大的便利。 大基建想刺激经济发展,想推动区域间紧密交流,想要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土地升值,人、钱、物的资源集聚,想要收回成本,房地产,就是最佳的载体。 有机构报告指出:近年来,逾40%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会用于地方基建项目。 你看,这个链条就很清晰了。 发地方债做大“老基建”,用铁公基、绿化游园提升土地价值,地价抬升后,再把土地拿出来招拍挂,开发商过来拿地,再用土地出让金偿还基建的债务,形成了旧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的“闭环”。 然而,老基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高了地方债务,使开发商不顾一切高杠杆经营,扩张规模拿地,还使居民部门背上了沉重的房贷。 这样的旧模式,是时候改变了。 解局的关键,就是新基建。 比如,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更多是针对信息流、资金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点对点的即时信息服务,还通过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金融支付工具,便利了资金的跨地区流动,也为基于网络的服务贸易提供极大的便利。 我看到了一份长江宏观于博的研报,其中披露了一组数据: 从重大项目开工情况来看,2022年初以来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截至2月10日,全国一季度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数近8000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超5万亿元,且部分省份年度重大项目投资同比有所增加,我们预计一季度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和力度将优于2021年。 注意,开年40天时间内,8000个项目,加码5万亿的投资额,这样的力度,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 新基建在这些项目里,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 为什么说,这些项目,能取代“债务驱动老基建——卖地扩张房地产”的旧模式呢? 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中国80%以上的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70%以上的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资源分布消费严重不均,发展“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有效消纳清洁能源,将“三北”地区的清洁能源输送出去,通过建设大容量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有助于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这意味着:电力资源与消费的不匹配,将得到大幅改善,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还有城际轨道交通,未来要实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这将极大地促进区域间经济紧密联系,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 注意,新基建的项目,5G、特高压、新能源、城轨,都是手段。 现在全力加码新基建,就是要用这些“手段”,摆脱“债务扩张老基建”的发展模式。 这个过程里,还要配合央行的碳减排工具、注册制、养老金账户,吸引各路长期资金,扩大新基建相关企业的直接融资份额。 还要推动房地产税试点的落地,给地方上增加新收入,减少卖地收入骤降的阵痛。 如此一来,地方上有了新收入,资本市场有了增量资金,高新企业手里有了钱做研发,经济有了新动力,才能转变旧发展模式,把新的蛋糕做大。 当然,上面跟大家聊的,都是新基建的长远意义,是发展模式的变化。 具体到2022年来看,意义同样重大。 平安证券钟正生指出:从历史上看,当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这两大增长动能放缓时,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往往发挥着托底作用。 第一个时期,2007年到2009年。 当时,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房地产投资+出口的同比从22.6%大幅下跌到-10.1%,而全口径基建投资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提振下,从16.2%大幅提高到42.2%。 第二个时期,2011年到2015年。 受“四万亿”刺激计划影响消退、产能过剩问题显现、出口持续回落等的拖累,中国房地产投资+出口的同比从19.2%下滑至-0.7%,而同期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从6.5%上行到17.3%。 今年,又到了第三个关口。 原因,跟前两轮基建投资逻辑一样。 1,房地产行业的“缩表出清”还在持续,“保房不保企”的逻辑下,可能有更多高杠杆开发商出问题。 2,全国GDP增速不乐观,海外复工复产,PPI同比已经步入下行通道,出口很难像2020年那样持续爆发。 这个阶段,大基建对经济的“定海神针”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不管眼下的短期,还是着眼未来,靠钢筋水泥堆砌的房地产,靠粗放的土地债务扩张模式,必然不长久。 新基建呼啸而来,新模式在2022年启航,卸掉包袱,轻装前进,摆脱高杠杆带来的焦虑,在此一举。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明湖网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