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明湖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明湖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明湖网公众号

明湖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公募规模创新高,200名基金经理却跳了槽

2022-01-31 发布于 明湖网
电影投资 https://www.touzitop.com/

作者:时浩

基金不好做,基金经理更难。

随着公募行业竞争加剧及市场持续震荡,基金经理们正在上演离职潮。数据显示,截止8月末年内共有超200位基金经理离职,同比增长近20%,离职人数创2016年以来新高。

就在上周,8月24日鹏华价值精选、鹏华动力混合基金的原基金经理张航因个人原因宣告离任,长盛基金旗下管理7只基金的付海宁也于28日同样向公司递交辞呈。

整体数据上,截至8月末,全市场147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有超过100家年内发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占比接近7成,而根据wind数据显示,共有29家公司有3名以上基金经理人离职。其中,嘉实基金、新华基金、北信瑞丰基金均有6名基金经理离任,国投瑞银基金、银华基金、前海开源基金、鹏华基金则均有5位基金经理离任,光大保德信基金、招商基金、博时基金等有4位基金经理离任。

具体来看,嘉实基金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有颜媛、陈叶雁南、高峰、张淼、尹页、国歌6人,其中张淼任职年限超过6年,为离任人中任职年限最长。新华基金则是失血最为严重的企业,自去年公司原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崔建波离职后,2021年再度流失6位基金经理,然而公司目前仅新聘任2位基金经理,净流失基金经理人数多达4位,投研人员流失率位居全行业首位。

北信瑞丰基金方面,今年离任的基金经理中任职年限最长的是于军华,其于公司担任基金经理超过6年,值得注意的是,北信瑞丰基金目前仅有8位基金经理,其中4位为近期新聘,基金经理换血率达到5成。

“公奔私”的基金经理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众所周知的是,基金经理的研判投资能力是影响基金业绩的最重要因素,在基金经理大规模跳槽背景下,基金的投资风格势必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行业中的明星基金经理,其离职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基金赎回,这必然会对基金的净值和走势产生影响,对于依靠少数明星基金经理运营的中小型公募,基金经理频繁的跳槽更是使得公司在规模扩张和扩大市场影响力上更为艰难。此外,站在长线投资角度,一个随时可能跳槽的基金经理也很难用长远的眼光来管理手中的基金。

关于基金经理人大规模离职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点原因。其一,尽管2021年市场火爆,但在结构化特征明显的市场中,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人收益差距巨大。纵使是掌管400亿的泓德基金明星基金经理邬传雁,其去年12月末发行的爆款基金泓德卓远成立以来净值也下跌超15%,其重仓股恒瑞医药、海天味业、海底捞等年内表现不佳,近日更是传出交易权限被公司关闭的传闻。对于部分基金经理人而言,面对业绩考核不及预期的现状,选择跳槽离职便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另外,私募行业的快速增长同样推动了基金经理们“公奔私”的步伐。今年7月,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韩茂华、南方基金原基金经理蔡望鹏、深圳新同方投资原合规风控部经理孙群联合设立海南海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人分别持股51%、19%、30%。而在6月初完成备案的上海汇万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法人则是国元证券原副总裁、长盛基金原董事长陈平,国投瑞银基金原副总储诚忠担任公司总经理;年初从惠理集团离职的中国业务总裁余小波同月18日完成私募静瑞资本备案。已退休9年的海富通基金首任董事长邵国有下半年同样重出江湖,7月16日宣告创立厦门禾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此外,在今年更早些时候的私募备案上,还出现了嘉实基金原交易部交易总监刘大元、鹏扬基金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光大保德信基金原副总经理李常青等知名大佬身影。

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市场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476家,同比增长23.34%,备案私募基金达到108848只,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3万只,增长率超过25%,其整体资金体量达到17.89万亿。而在百亿体量方面,今年二季度市场共有79家私募达到该级别,较去年同期的47家增长明显,截止7月末国内百亿级私募再度突破前期高位,数量达到89家,同比增长75%。

公募基金现状如何

那么,公募基金行业真的不行了吗?

数据来看并非如此。作为投资的重要渠道,2020年国内公募基金市场规模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9.9万亿,同比增速34.7%,其中股票类和混合类规模达2.06万亿和4.36万亿,同比增长58.6%和130.8%;私募基金方面,其规模同比增长20.4%至17万亿级别,其中证券类私募规模为4.3万亿,同比增幅接近70%。虽然增长迅速,但私募在规模、增速上较公募基金仍有不少差距。

另外,尽管有超200位基金经理离任,但与此同时的是,年内还有近400位基金经理人走马上任。如嘉实基金,在有6位基金经理离任的同时,公司还新聘请了14位基金经理,其新入人数同样为业内最高。

公募基金规模方向,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3.54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6倍,基金规模从全球第九升至全球第四。其中,权益类基金产品数量和管理规模分别达5140只、7.7万亿元,分别增长1.2倍、1.8倍,均创历史新高。此外,根据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披露,目前我国公募基金有效账户达到11.9亿个,权益类基金长期业绩显著超过大盘指数,累计向投资者分红3.3万亿元,个人投资者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入市的趋势正在形成。

业绩方面,公募基金的半年度报告同样亮眼。在近来公布业绩的55家公募基金中,有50家实现正向盈利,所有公募合计实现净利接近20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具体表现上,2021上半年共有8家公募基金净利润突破1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按盈利排序,上半年公募基金盈利前十分别为易方达、汇添富、工银瑞信、兴证全球、广发、富国、华夏、天弘、交银施罗德、南方基金。

其中,业内龙头易方达上半年67.73亿营收同比增长93.29%,18.41亿净利同比增长75.67%,非货币基金规模增长4281.83亿元,三项数据一骑绝尘;汇添富自去年业绩暴增后,今年维持高增长态势,上半年以46.07亿营收、15.7亿净利位居行业第二,数据对应增速分别为92.44%、140.8%,净利润增速行业为前十中最高。工银瑞信方面,公司以14.55亿利润位列行业第三,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55%;兴证全球则是营收、利润增长均实现翻倍的公募基金,对应数据分别为39.16亿元、13.76亿元,首次跻身非货基金规模前20强。

得益于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易方达、工银瑞信、汇添富、华夏、广发、富国、南方、博时等头部公募基金在管理规模上已突破万亿大关,创历史新高。

投资者对财股管理需求的增长拉动了非货币基金净值、增速、规模的持续扩张,在公募基金销售市场上,第三方代销机构和券商市占率同样快速提高,券商的股票+混合公募销售保有量市占率上升幅度最大,截止2季度末其对应份额17.1%,环比提高1.01个百分点;第三方代销机构则在非货公募基金保有量市占率增速最快,市占率达到28.5%,环比增长1.37%。

具体到公司端,第三方代销机构方面,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二季度保有量份额7.2%,排名超过建行位居行业第四;券商格局上华泰保有量增长迅猛,深度参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广发证券、东方证券、兴业证券的优势显著,基金保有规模与其他大券商比肩。

头部效应逐步显现、优胜劣汰成常态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老百姓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年代。招商银行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241万亿,千万级别人数超过260万人,相关资产合计84万亿,占可投资资产比重34.9%,且呈持续上升趋势,预计到2021年底,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268万亿人民币。在可投资资产规模中,资本市场产品(股票、公募基金、新三板和债券)增长最值得注意,过去三年,资本市场产品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远超过可投资资产总规模13%的年复合增速,至2020年末其份额占比达到16%,根据测算,及时在基数创历史新高前提下,该项目未来仍将维持超过10%的速度增长。

根据麦肯锡预测,至2025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整体规模有望达到332万亿元,且对比成熟金融市场,美国居民持有金融产品比例已超70%,而中国城镇居民持有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仅有20.4%,而这其中基金占金融资产部分更是只有3.5%,伴随金融政策不断改革,我国个人投资资产的结构性改善空间巨大,这有望为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公募基金作为最普惠的投资工具,将在未来5-10年迎来高景气周期。

从公募基金牌照来看,资管新规改革下我国公募基金注册已进入加速时期。2013-2020年,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从89家逐步增至132家,并且逐步向券商、保险等其他资管机构开放,截止2021年6月末。国内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已达到136家,另有14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和2家保险资管公司取得公募牌照。

面对众多机构涌入公募行业的现状,国内公募基金的头部集中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天风证券统计,2016-2021年一季度,权益类产品CR5从28.0%提升至30.0%,CR10从46.4%提升至48.8%,CR20提升最为明显,从64.9%提升至72.3%。

不过,作为权益类产品,公募基金对投研、风控等能力要求较高,相比于中小型企业,头部基金渠道搭建、口碑累积、成本控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此外完善的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和保留人才,进而在竞争中挤压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从数据端来看,截止8月30日,2021年已有157只基金宣告清盘,数量较去年同期的96只增长64%,而这当中有81只基金因规模不足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走向清盘,其余部分则是通过持有人大会表决清盘。

对此现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基金清盘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常态,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事情,清盘也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自然结果,对市场影响相对有限。”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明湖网
    1970-01-01
  • 明湖网
    1970-01-01
  • 明湖网
    1970-01-01
  • 明湖网
    1970-01-01
  • 明湖网
    1970-01-01
  • 明湖网
    1970-01-01
明湖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明湖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明湖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明湖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