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房主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市区的房子里。 但每到周末,他们就会回到这座城市的“第二个家”。这里与都市的逼仄不同,房屋三面被绿树包围,坐拥无敌窗景。140㎡ 的面积,也足够和老人同住。 最重要的是,房子还自带“归园田居”的属性 —— 一个 46m 长的超大露台,乐坏了爱种菜的一家人。 住在城市中,还能实现田园梦?这座房子的厉害之处,可远不止这些。 01 可遇不可求的自然景观, 当然要发挥到极致 原户型是常规的四居室套房,空间比较零碎。 因为房子位于沿街店面楼上,所以自带 46m 长的露台,也就是家里的豪华菜园。 另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南边的窗景。从足足 7m 长的大开窗望出去,一片绿意盎然。 在当代楼间距近、绿化少的城市小区中,实在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侈。 当房子周边有绝美的自然景观,优秀设计师或建筑师总会想办法把它引入室内。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在 1995 年,就用过这样的做法,把海景用到了极致。 ① 打通最靠近露台的西侧空间,改为起居室,方便家人进出。 ② 厨房餐厅移到南侧,景观和阳光都是全屋最佳。 ③ 采光最好的南侧卧室,留给常住的老人。 为了发挥房子的景观优势,设计师还设置了“与自然相遇”的动线,从家的各个角度,引入室外的景色: ①一进门,玄关镜就反射出南侧的窗景; ②几条通道都有很强的纵深感,这种景深能像取景框一样聚焦视线。 02 每天围着餐桌转, 就让最好的窗景作陪。 主卧外扩,形成一面玄关墙,切断冗长过道,入户也有了缓冲。 右手边规划了鞋帽间,通过一扇镜面移门巧妙地隐藏起来。 由此向南,就进入了全屋最核心的区域 —— 开放式餐厨空间。 映入眼帘的,除了大岛台,还有窗外绝美的景色。 房子在二楼,郁郁葱葱的树木,刚好长到窗户的高度。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这里的景、光、风,怎么做窗户,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常规做法无非是将中间做成固定扇,两边开小窗,但想到这么好的景色要被切割,设计师和屋主的心里,都有不小的遗憾。 一次两人坐在窗边闲聊,屋主打趣地说:要么就不装窗户,在窗外挂个网算了。两个人都大笑了起来。 要知道,家里可是有两位小朋友和两位老人,虽然只是二楼,但谁家敢冒这个险? 经过仔细考量,设计师用了折叠移门的做法来做窗。 平时可以完全打开,享受 7m 长的巨大窗景,移门就藏在两边。夏天蚊虫多的时候,可以拉上隐纱网。 完全打开后,就是风和美景的沉浸式享受。 厨房从北侧迁移到现在的位置后,空间大到惊人,屋主心心念念的“全中岛厨房”终于得以实现。 中岛是厨房的唯一核心,水槽、洗碗机、收纳、操作台面都集结在这里。 所有主要的动作都在中岛完成,灶台这边,只有炒菜和辅助收纳的作用。 开放式的布局,让做饭的人不用守在狭小的空间里呆呆面壁,在岛台操作时,一眼就能看到餐桌区和客厅,方便照看老人孩子。 餐桌和边柜采用的是印尼的老木料,粗糙而天然的纹理、敦实的木色在全屋柔和的杏色中,显得格外沉稳。 搭配的米色布椅,是屋主叔叔的手作。 吃饭的时间,通常也是这家人的电视时间,在餐桌旁边装了电视,方便一家人享受共处的时光。 餐边柜的设置比较特别,因为屋主一家平时会礼佛,佛龛是必须要有的。餐边柜这块就是最理想的位置。 但作为主要景观面,如果完全打开,势必会影响空间的整体效果,所以设置了折叠柜门,将佛龛隐藏在其中。 03 不待客的“客厅”, 是大露台的缓冲区。 站在厨房岛台的位置,可以直接看到客厅。 不过为了夏天省点空调费,还是加上了一道移门,作为空间的区隔。 客厅的位置,最靠近西面的超大露台。进出歇脚很方便,也可以坐在这里,欣赏露台的景致。 一方壁炉、一个围合式地台沙发,就组成了这个舒适的起居室。 从原本四平八稳的大客厅,移到小小的十几平米中,从尺度到陈设,都是家里最小巧、简单的。 比起“客厅”,叫它“起居室”似乎更合适,把更多的“给客人看”调整成“给自己用”,满足自家人的需求。 外面的露台,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家人的乐园。 屋主特意花了几天时间,铺了户外悬浮垫,画上羽毛球场地,父女俩过了个充实的暑假。 还剩下一半的空间,就是家里的菜园,感觉种下一家 6 口人的口粮,也不在话下。 04 卧室多做些减法, 有舍才有得。 公共区域承担了一家人大部分的起居活动,主卧的布置就尽量简单。 一把椅子、一张床,连床头柜也用小马扎代替。 屋主对老物件很是痴迷,床头的小马扎,是她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意外的好看。 窗边的这把单人沙发椅,也是老房拆迁留下的旧物,带着旧时的故事,在新家里产生了新的回忆。 主卫只隔了非常小的一间,洗手池上方的小圆镜,刚好能反射出窗外的景色。 主要的卫浴功能,都放在外面的公卫。 为了让台面更清爽,水槽上下方都做了足够的储物柜。 柜内增设了牙刷烘干器,镜柜下方还有小挂杆,尽可能让小物件隐身。 屋主追求极致的简洁,设备均隐藏在墙内,不要淋浴房,无框玻璃做隔断,淋浴区无挡水条、侧边隐形地漏。 墙上开了 3 个小孔,引入光线。 05 孩子们的专属空间, 是休息区,也是乐园。 平时姐弟俩都在学区房住,只有周末回来,所以把两个孩子安排在一个房间。 借用承重墙设计了高低床,再次创造了“景深”,让视线聚焦在窗外的美景。 错开的上下铺设计,让墙面的垂直空间转化为攀岩场,这里是弟弟最爱的地方。 上铺抬高至 1.2m ,适合大点的孩子。底部的空间则可以用来储物。 我们分享过许多三代同住的家,常常会看到一家 6 口人,挤在市区五六十平的小户型里。 如果可以,谁不想拥有这样一个精神居所,每个周末,都从城市的压力中短暂逃离,坐在巨大的窗边,享受如画一般的风景和微风。 孩子们在超大露台上,亲手种下一片花田。对于在城市长大的小朋友们来说,更是感受自然最好的方式。 在看屋主的装修日记时,我被这样一张图深深打动: “2021年 5月 2日,今年雨水好,姐弟俩撒的种子,开出了一片向日葵。” (文章来源好好住,侵权联系删除) 半导体晶圆检测设备 https://cn.hanslaser.net/news_detail/id-292.html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明湖网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8
2025-09-18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