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X http://www.htushu.com/news_2/7224.html 你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邻居的音乐开那么大声,真让人受不了,我要疯了! 我工作压力太大了,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整天大声说话,而且非常粗鲁。 我总觉得自己有问题,因为下班后或者周末我都不太喜欢出去,因此别人总喜欢说我内向,不合群。 经常想太多,总是对别人说的话进行深度联想,过度解读。 如果你对上述的选项都感同身受,那很可能和我一样,是这个世界上15%~20%的高敏感人之一。高敏感的人口占总人口的近20%,其中男女各占一半。 高敏感人群,对外界的声音、气味、光线格外敏感、置身于高度刺激的环境或者跟说话大声、具有攻击性的人打交道时,会变得焦虑、紧张。 那么,高敏感人,就真的像被外界解读的那样:“玻璃心”、“想太多”、“内向”、“不合群”吗? 当然不是,今天和你分享的这本《修复玻璃心:高敏感人士生存法则》(以下简称《修复玻璃心》)就与此有关。
《修复玻璃心》 高敏感人群很难屏蔽外界刺激 本书的作者泰德·泽夫自身也是一位高敏感人,在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而感到不堪重负,每天都处于焦虑之中,晚上经常失眠。 他直言自己那时无法屏蔽外界的刺激,坐在嘈杂的教室里内心充满焦虑和紧张,在课堂上状况百出,几乎完全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学业上。 直到他20年后,选择攻读心理学压力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时,才发现一直困扰着他的焦虑症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他的高敏感性,以及无法屏蔽的外界刺激。
焦虑症背后的根源,就在于高敏感人格特征 他在《修复玻璃心》中说道: 高敏感人士,很容易因为声音、人群以及时间压力的影响而感到难以承受,他们通常会对疼痛、咖啡因、暴力电影等格外敏感,对明亮的灯光、强烈的气味,以及生活中的变化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高敏感人群(HSP)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研究员伊莱恩·阿伦在其著作中首次正式提出。高敏感,只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高敏感型人格是指那些对外界刺激过度反应,并且极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人。 事实上,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一直没有被正确认识过。 大部分人,可能一直将高敏感人士称作“内向型”、“多愁善感型”等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并非所有的高敏感型人群都是属于内向型人格,有接近百分之三十的高敏感人群在社交活动中却是活跃分子,即属于外向型人格。 所以,有一部分高敏感人士也是外向型人士,也喜欢追求刺激,只不过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消化这些刺激。
高敏感人格,与多种因素有关 泰德·泽夫认为高敏感人格不仅是天生的,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我们所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推崇:男人就应该身体强壮、性格刚毅、不苟言笑,而女人就应该贤惠柔美、行为优雅、上得厅堂,下的厨房。 如果与之相反,很容易就与社会格格不入,高敏感人群同样也是如此。 《修复玻璃心》中说: 因为当时所有人都说敏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特质,而我相信了他们的谎言,我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所有情感痛苦都与外界无法理解我的敏感特质直接相关。 另外,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攻击性也越来越强,这些都对高敏感人士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持续暴露在刺激中,高敏感人群就会感到精疲力尽。 因为高敏感人群还是属于少数群体,所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难将这种人格特征内在化。 当然,努力融入世界主流价值观,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容易一点。但因此,一昧追求非高敏感人士的价值观,又会带来如影随形的焦虑感。
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所处文化的氛围不同 有一项针对加拿大和中国在校学生的研究结果表示,同为高敏感的孩子,他们在加拿大属于最不受欢迎、不受尊重的群体,而在中国则属于最受欢迎的人群。 泰德·泽夫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来自印度的高敏感人士,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年。 他说,他在美国居住的时间越久越习惯这里相对安静的环境,一旦返回印度就变得难以适应。不过因为从小生活在印度,只要在印度再呆一段时间,外界吵闹的声音也就渐渐不再造成困扰了。 由此可见,文化氛围不同,高敏感人士所能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也就不同。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度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敏感人士,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应对外界的高刺激,而低刺激环境中长大的敏感人群适应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文化氛围 当感到无助时,对外部刺激的承受力会下降 泰德·泽夫说:“如果高敏感人士能够对外部刺激有掌控感,那么一般情况下都问题不大。” 愤怒是一种建立在无助与无力基础上的情感,一旦有了掌控感,怒气通常就会消散。 比如,你可以忍受你自己家的狗叫,因为你知道你一出声,你家狗就会停止叫声,但你无法阻止深夜的流浪狗叫声。 所以对流浪狗的叫声,你会觉得没有掌控感,你就会很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自己的听觉,无比的灵敏,因此,你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掌控感。 高敏感,也是一种能量 虽然高敏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但存在即合理,敏感人群的优势,同样不容忽视。 道德感强、更有良知 泰德·泽夫在《修复玻璃心》中说道: 实际上,如果高敏感人士能够在数量上占优势,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健康,战争、环境污染以及恐怖主义这些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容易解决。 高敏感人士,通常更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面对天灾人祸,会更具有同理心。虽然非高敏感人群也有富有同情心之人,但高敏感人群,则更容易共情。
高敏感人群,更富有同理心 能更好的欣赏美、艺术和音乐,拥有敏感的味蕾 高敏感人群,不仅对消极事物的反应大,对积极事物的反应也大。 要说高敏感人群代表,林黛玉算一位。虽然世人都说林妹妹太过多愁善感,以致于多病缠身,但正是因为她具有高敏感特质,才有了“黛玉葬花”这一绝美的一幕。 因为拥有直觉,更容易感受到深层次的精神体验。 高敏感,同时也是一种杰出的能力: 共情能力使我们成为最合适的倾听者与执行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让我们永远保持创新的头脑,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使我们更容易观察到细节...... 即使我们与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点出入,也不必太过焦虑。 停止内耗,接纳自己 我们生活的社会,非高敏感人士占大多数,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妥协,不能指望别人为了迁就你而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重大的改变。因为我们可以掌控自己,但我们无法掌控别人。 泰德·泽夫说,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自己的敏感特质,同时不要强迫自己去模仿非敏感人士的行为模式。
拥有反脆弱的能力,才能成就强大的内心 高敏感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一种正常存在的人格特征,所以要想让自己生活得更舒服一点,不如大方接受自己的敏感特质,然后改善外部环境,减少或隔绝外部环境的过度刺激,最后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心理咨询师伊尔斯·桑德肯定了高敏感作为“与生俱来”的特质,有着不可改变、只能微调的特性。 “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因此,身为高敏感人群,不要一昧去改变自己,“停止内耗”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你是高敏感人群,你很好!世界因为你,而变得更加富有理解力。 所以学会“断舍离”,做自己就好! END 我是@瑾瑜与我,左手带娃右手写作,专注情感与育儿,欢迎点赞关注,评论交流,感恩阅读!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明湖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